印象中的韩寒,让热爱小说的人感到欣喜,让以写小说为生的人感到恐惧,过去这句话是用来评价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,现在用在韩寒身上正好合适。
第一次邂逅韩寒,是偶然地得到一本《零下一度》。翻开书中的首页,一个清秀的面庞印入视野,他便是韩寒。
新概念一等奖,加上《三重门》的百万册销售量,使韩寒在当代文坛上变成了“风流人物”。
当初,韩寒的年龄与我们相仿,本应就是循规蹈矩地读完小学到中学,最后顺理成章地完成大学的学程。但是,他却做出了我们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——休学写书。虽然腹中是没有足够的墨水湿润笔尖,写不出真实地反映校园生活的《三重门》,可是他勇敢的选择,不能不使我从心底里佩服。
韩寒的七门功课亮红灯,但也能欣然地被复旦大学录取。这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啊!可是,韩寒却用他的自傲“横眉冷对”当今教育界。可能,韩寒只想像陶渊明那样,把开阔的哲学理念深藏于胸,挥去衣袖上黏附的世俗陈腐,去东篱下悠然采菊。在韩寒眼中重要的固然不是学习,而是随心所欲地挥洒青春的热情。或许就是这种性格,才使韩寒酝酿出一本惊动一时的《三重门》。
细细品读《杯中窥人》,很难发现这篇如“滔滔江水连绵不断,又如黄河决堤,一发不可收”的文章,居然出自一个七门功课亮红灯的学生的笔下。可能,现在叫一个才学兼优的人,给他一个这样的话题,他也未必能写出如此富有独特人生观的文章。于是,我便认同了韩寒的一个观点“我们之所以悲哀,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”。然后,我们只能羡慕,羡慕那雄鹰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;巨鲸凶猛地搏击于大海。再次阅读韩寒的《教育真伟大》,简直就是“欲言又止余香,袅袅引人遐思”。对于学校教育,他表现出来的都是深恶痛绝。可能各种奥妙只在于韩寒冷眼看世界,独以文章为生命。
当然,这个时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都祈求他是全才,可是,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全才的,因为“人无完人”。我们的数理化顶呱呱,不见得我们的文章就不是稀里糊涂瞎写一气;我们的笔杆子掘得山响,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知道“WTO”的含义。由此,我便体会到《三重门》中一再表白的一段话“这个时代能出全才,那倒是应试教育的幸运与这个时代的不幸,如果有,他便是人中之王,可惜没有,所以我们只能把全字人下的王字拿掉,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”。
确实,品读韩寒的文章,感受颇多,或者这就是同龄人的心有同感。在他的文章里,寻找到的是一个没有束缚的,不再是无奈的世界,有的只是花季年龄的率真,一种叛逆的自傲。我不明白除了考试,这辈子再也用不上的三角函数为什么要去学;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坐着回答问题;不明白语文课本偏要选些堆砌辞藻华丽空洞的文章。也许,这就是人类的规矩。
虽然万分佩服韩寒的率真与自傲,但我不能也不敢做出如此勇敢与自信的行为。因为这个时代,不再是文革时代的不学无术,不能停留在韩寒年轻的傻气阶段。因为这个时代赋予给我们的是一种独特的思想。我们不能像雄鹰与巨鲸那样自由地选择嬉戏的地方,于是只能像“大江东去”的流水那样随波逐流。为着一个好的将来,我们现在就必须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为了应试教育,我们不得不给自己披上一层面纱,离开自己轻舞飞扬的天地,进入一个敌对亡我之心不死的考场,而作出一种所谓“无悔”的选择。如果在考场上,你是挥洒自如的,别人便虚伪地赠你一句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;如果你是绞尽脑汁的,那只会虚伪地安抚你“千金散尽还复来”。
这个时代就是这么现实,每个人都像一张漂亮的包装纸,你不晓得他里面装的是什么?但你必须拥有诸葛亮与曹操双剑合璧的智慧,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,否则就会变成明日的黄花,有的只是一时的芬芳,继之便是落红遍地的心痛与无奈。
韩寒的选择就如天上的彩虹,倘若把它当作地上的路,那就危险了。
人生的路漫长而曲折,我们不得不把率真的叛逆用理性覆盖。然后,泛着随波逐流的扁舟,到达众人期望的彼岸。
创作谈:随着一股“韩流”的袭来,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讨论这个话题,对于这个“另类”少年,大家众家纷谈,有人说他是“少年文学天才”,有人说他是新时代的“伤仲永”。对于韩寒,我有我自己独特的看法。
上一篇:《夏洛特的网》观后感[500字]
下一篇:《养父》观后感[1200字]